7月28日是一年一度的“世界肝炎日”。戊肝是由戊肝病毒引起的一種常見急性病毒性肝炎。在消除病毒性肝炎的防治路上,一直被忽略的戊肝,逐步受到社會關注。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、暨南大學講席教授梁曉峰表示:“雖然在我們國家戊肝發病數不是太多,但是增長的速度比較快,尤其是對孕產婦的威脅比較大,而且沒有治愈的辦法,所以我們預防病毒性肝炎甲肝、乙肝與戊肝都有疫苗,希望通過預防接種來控制肝炎。”
由廣東省預防醫學會主辦的《世界肝炎日 健康高峰論壇暨“肝炎防治—— 名醫廣東公益行”啟動儀式》近日在廣州舉行。專家指出,病毒性肝炎是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。病毒性肝炎一共分為甲型、乙型、丙型、丁型、戊型肝炎五種類型,其中,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慢性感染及死亡的主要原因,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是肝炎急性爆發的重要因素。
根據廣東疾控的數據,多年來,廣東省通過實施預防為主、防治結合的綜合防治策略,病毒性肝炎防控取得了成效,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率大幅下降。2020年人群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,5歲以下 兒童表面抗原陽性率較1992年下降了96.7%。但乙肝仍是嚴重影響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。
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內科主任侯金林稱,隨著治療藥物的進步,丙肝的治療效果已經獲得改善,乙肝的治療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。“但是問題的關鍵,還是要讓人們知曉自己是否已經感染了乙肝,明確感染后要規范治療。”他說。
侯金林表示,雖然在疫苗接種、母嬰阻斷上我國的成就顯著,但廣東作為人口大省,乙肝患者的存量依然龐大。乙肝病毒慢性感染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癥狀或特異性特征,發病方式較為隱匿,有時會長達幾年或幾十年,有較大概率可發展為肝硬化或癌癥。
根據廣東疾控的數據,目前尚無有效藥物可完全清除乙肝病毒,但經規范的抗病毒治療,可延緩和減輕肝臟損害,阻止肝硬化、肝癌及其并發癥的發生,改善生活質量和延長生命。通過對乙肝病人有效規范的核苷類藥物和干擾素類的抗病毒治療,死亡人數至少可以降低50%。
據悉,如今,乙肝、丙肝篩查已經不僅局限于采集靜脈血的方式。“在基層、社區,運用扎手指的簡單方式,就能明確是否感染。一旦確診篩查后,再經過專業的定量檢查,由肝病?平o予專業的治療、隨訪,將降低患者罹患肝硬化、肝癌的風險。”侯金林表示,類似的快篩檢查,往往10元左右就能明確診斷,在基層大面積篩查中具有意義。
戊肝是由戊肝病毒引起的一種常見急性病毒性肝炎。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導致的急性傳染病,經糞口途徑傳播。在日常生活中,最常見的感染途徑就是 飲食。就戊肝病毒來說,食用未煮熟的豬肉、豬肝或海產品,受污染的蔬菜水果,或者使用受污染的餐具,都有可能感染戊肝。
南方醫科大學南方 醫院彭劼教授在論壇上就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學特征、診斷及鑒別診斷和防治策略等三方面內容進行分享,提到廣東一項統計分析19933例血標本中,戊肝陽性率為27.82%。全省各地區分布不均,以陽江市的陽性率最高。
論壇上,彭劼稱,接種的戊肝疫苗將為更多人群提供免疫保護,讓更多人不再遭受戊肝病毒的侵害。(完)
|